如今的社会,购物消费已经“入侵”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微信朋友圈中有微商大军、有社交拼购,直播平台里有主播卖货,内容社区里更是泛滥……
这些因素互为因果、相互强化,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慢慢的习惯了贷款消费,商家也习惯了年轻人用贷款去消费。
作为透支未来的方式,贷款已浸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化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据了解,中国1990-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,已经占总人口数量的24%,将主导未来5-10年的中国的消费格局。这一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方式,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。
日前,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在北京发布首份呈现中国90/95后年轻人消费信贷现状的报告——《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》。该报告基于尼尔森2019年9-10月对中国各线城市的3,036名18-29岁消费者在线访问得出。
《报告》显示,在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,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.6%。债务偿付额包括了房贷、车贷、信用卡、互联网分期、互联网小贷等。
在信贷用途方面,62%的使用者,会将互联网分期消费用于基本生活。
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过度负债也必然如影随形。有一些人,被贷款改变生活,直至为贷款而活。
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019年6月份称,“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,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。”
一些人是因为贷款买房,首付款都是东凑西借,每月还款金额超过薪水;
一些人则是被套路贷、高利贷所累,债务滚雪球,压力越来越大;
还有一些人,可能是生意失败,现金流断裂,背上了百万负债……
从行业角度看,个人信息保护不健全、从业机构鱼龙混杂也是重要原因,甚至不乏个别机构明知申请人无力还款仍放贷,想通过暴力催收榨取借款人背后的家庭资源。
2018年底,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,人均负债已经超过12万。
这个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,有人的说:
“今年已经换了4份工作了,每份都做不长。不是我不能吃苦,只是公司给的薪水实在太低了,钱少活多责任大,一个月的薪水减去生活费和房租后,基本不会有余钱的,这种情况下怎么存钱呢?”
也有人说:
“起初工作的时候,确实想过存钱,对未来也有明确的规划。但是看到自己加班熬出来的眼袋,日益稀松的头发,我就开始不淡定了。于是我就陷入了一个怪圈里。为了有钱能护发,不得不熬夜加班,熬夜加班又脱发。”
这就是如今中国年轻人的现状,高房价、高负债,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如果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赚钱上,还有多少力气放在创新和颠覆上,没有创新,个人和社会就很难发展,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