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地摊经济”火了,有的媒体表示,某大排档业主每日流水高达两三万。
许多媒体则直接引用,直接惊悚的说——“地摊大排档日赚三万”,其实这是满桌的状态下,销售流水才有这么多。
这仿佛几年前的“90后布裤裆,年收入百万”:
那么,“摆地摊”真的能赚钱吗,真实的收入有多少?
6月2日,记者前往长沙市上碧湘街和回龙山巷,询问了10位摊主。
刘南峰49岁
地点:侯家塘叮叮mall旁的回龙山巷
日纯收入:100元左右
商品:菠萝蜜
大约从3年前开始,刘南峰就在侯家塘回龙山巷卖菠萝蜜,每天带上三四个,基本一天都能卖完。在这里被列入“流动摊贩临时规范点”之前,刘南峰总要担心城管巡查。
直到5月30日,来到摊位前的城管并没有让他离开,而是告诉他在街道登记后就可以安心摆摊了。
“现在生意都比之前好一些了,能一直摆在这里,熟客也容易找到我”。
6月2日中午,来往的客人不多,刘南峰可以放心地坐在摊位旁玩会手机,不用再随时做好撤摊的准备。
张小平24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营业额:200-300元
商品:水果
也是在半个月前,张小平和女友在上碧湘街租下了一个木棚,每个月的租金是2800元,水电费自缴。
张小平说,在工作日,每天的营业额大概有200到300元,节假日能有500到600元,但减去成本也所剩不多了。
“我们之前来看的时候觉得这里人流量还挺多的,但自己开始做生意发现也挺难的。”
“这边都是做熟人生意,可能我们刚来,大家还不是很信任我们,做久了应该就会好一些。”
康女士34岁
地点:上碧湘街路口
日纯收入:100-200元
商品:蔬菜
康女士的摊位就在上碧湘街北侧路口的牌坊旁,泡沫箱里装着黄瓜、土豆、辣椒……
她在这里已经摆了3年的摊。
从前只能靠着门面的墙边,“有时候人一多,都看不见我们的摊子,生意肯定也不好做啊”。但现在管制放松,康女士的摊位也能挪到路边,守着“不下台阶”、不影响交通的红线即可,来往的客人也多了起来。
崔宝山53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纯收入:100-200元
商品:虾米和鱼干
“我是东北的”,3年前,崔宝山从哈尔滨来长沙,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。
一个月前,他开始在上碧湘街卖虾米和鱼干,向街道报备,交了1200元管理费后,他拥有了自己的临时摊位,日营业额300至400元,日纯收入也能有100多元。
王玉美78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纯收入:300-400元
商品:蔬菜
王玉美的蔬菜摊就摆在女儿的服装店门口,这既能让门面租金物尽其用,也方便在城管检查时,把摊子搬回店里。但现在,她没有这个担忧了,只要不下台阶,她可以安心地摆上一天。
菜是她的侄子种的,每天上午,侄子开车把菜运到上碧湘街上。一家人精打细算,认真经营着生活。
蔡祥北44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纯收入:100-200元
商品:鸡蛋
蔡祥北是半个月前才开始在上碧湘街摆摊,他借用的是亲戚家的熟食店门口,支起一把大伞,摆上几个竹筐,就能做生意。宁乡土鸡蛋、玉米鸡蛋、皮蛋、土鸭蛋……各个品种的蛋他都卖,价格从每斤8元到13元不等。
因为初来乍到,蔡祥北的摊位还没有太多熟客,但生意总会越来越好的。
梁茂55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纯收入:200-300元
商品:水果
梁茂在上碧湘街已经闯荡了20多年,他有自己的固定摊位,甚至还有一个醒目的招牌,但他还是宁愿在路边搭帐篷摆摊。因为他的固定摊位在一个小市场里,虽然市场临街,但门口早已摆满了地摊,路上行人摩肩接踵时,市场里也很是冷清。
梁茂说,他在市场里摆摊时每天的纯收入只有几十元,刚刚够一天的饭钱,但把摊位摆在路边,收入便能翻倍,所以他现在只把市场里的摊位用作仓库。目前日营业额1000元左右,纯收入200多元。
孙细兰52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纯收入:200-300元
商品:猪肉和蔬菜
在上碧湘街卖猪肉的营业额是可观的,孙细兰说,生意好的时候,她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4000多元,但除去成本之后,她的纯收入就只有200多元了。
房租是主要开支,她在路边租下了一个十几平米的门面,每个月的租金就要5000元。但她更愿意在自家店面门口的台阶摆地摊,门面用来当仓库。
龚来47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营业额:300-400元
商品:捆鸡和卤菜
龚来在南门口一带已经做了28年的生意,她和丈夫原本租过一个门面,但房屋拆迁之后便只能“打游击”。如今,在上碧湘街他们搭起帐篷,日营业额300到400元,至于日纯收入,“没多少”。
彭小芳50岁
地点:上碧湘街
日纯收入:100元左右
商品:编织手串
20年前,彭小芳从湘乡老家来到长沙,原本做布匹生意的她开始自学手串编织。
与其他摊主不同,彭小芳说,自己四处转移摊位,“打游击战”时,收入反而比现在高三分之一左右,但她还是更愿意有一个固定的摊位。
十几天前,她来到上碧湘街,撑起一把圆形的伞开始摆摊。“这样我也比较踏实嘛,到处换来换去的,熟客找我也不方便”。